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banner"
>
中国史学莫盛于宋,而宋代史家之着述,于宗教往往疏略,此不独由于意执之偏蔽,亦其知见之狭陋有以致之。
元明及清,治史者之学识更不逮宋,故严格言之,中国乙部之中,几无完善之宗教史。
然其有之,实自近岁新会陈援庵先生之着述始。
先生先后考释摩尼佛教诸文,海内外学者咸已诵读而仰慕之矣。
今复以所着明季滇黔佛教考远寄寅恪读之,并命缀以一言。
寅恪颇喜读内典,又旅居滇地,而于先生是书征引之资料,所未见者,殆十之七八。
其搜罗之勤,闻见之博若是。
至识断之精,体制之善,亦同先生前此考释宗教诸文,是又读是书者所共知,无待赘言者也。
抑寅恪读是书竟,别有感焉。
世人或谓宗教与政治不同物,是以二者不可参互合论。
然自来史实所昭示,宗教与政治终不能无所关涉。
即就先生是书所述者言之,明末永历之世,滇黔实当日之畿辅,而神州正朔之所在也。
故值艰危扰攘之际,以边徼一隅之地,犹略能萃集禹域文化之精英者,盖由于此。
及明社既屋,其地之学人端士,相率遁逃于禅,以全其志节。
今日追述当时政治之变迁,以考其人之出处本末,虽曰宗教史,未尝不可作政治史读也。
呜呼!
昔晋永嘉之乱,支愍度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
谋曰,用旧义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
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
后此道人寄语愍度云,心无义那可立,治此计,权救饥耳。
无为遂负如来也。
忆丁丑之秋,寅恪别先生于燕京,及抵长沙,而金陵瓦解。
乃南驰苍梧瘴海,转徙于滇池洱海之区,亦将三岁矣。
此三岁中,天下之变无穷。
先生讲学着书于东北风尘之际,寅恪入城乞食于西南天地之间,南北相望,幸俱未树新义,以负如来。
今先生是书刊印将毕,寅恪不获躬执校雠之役于景山北海之旁,仅远自万里海山之外,寄以序言,藉告并世之喜读是书者。
谁实为之,孰令致之,岂非宗教与政治虽不同物,而终不能无所关涉之一例证欤?庚辰七月陈寅恪谨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