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春联小考
banner"
>
春联之制,始于西蜀孟昶,人尽知之。
而以第一联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则误也。
宋史卷四百七十九,西蜀世家,载云:“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是可见孟昶称帝以来,素有此制。
世家又云:“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
太祖命吕余庆,知成都府,而长春乃圣节名。”
观此,则所传十字,乃孟氏最后之一联。
而非创始之一联。
其“纳余庆”
三字,确系双关,令人叫绝。
唯“号长春”
则较牵强耳。
按宋史卷二,太祖本纪云:“己未(建隆元年二月),宰相表请以二月十六日为长春节。”
是宋之长春节距西蜀投降,尚有一月之遥,何以于正月言之?亡国之君,只图善颂善祷,以求远祸,殆不能以时细较矣(宋史载,天成二年,生赵匡胤于洛阳夹马营,并未言何月。
若以上引史文言之,赵自系生于二月十六)。
桃符与春联原为一事,后则分二,荆楚岁时记言桃符甚详。
此书成于晋,习尚来自汉魏。
记云:“帖书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于其榜。”
玉烛宝典载:符以桃木为之,并于其上书神荼郁垒字样(此为二神名,如伸舒郁律)是则最古之门上所贴春联,只在避疫,并非颂祷读祝福也,后人有以宜春帖为联之本者,亦非是。
岁时记云:“立春之日,悉剪綵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是分明佩戴之物,非门联矣。
孟昶好弄文墨,殆以神荼字样过俗,乃改为春词。
故宋史云:“题桃符”
也。
今日之门神画,当系由悬苇索变来,挂笺由鸡户变来,春联由题桃符变来,而挂柏枝则魏晋以来根本有之,吾国地大,南北各异其俗。
过年之桃符春联万方一致。
是可知传来者久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