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九三六年(第1页)

一九三六年

banner"

>

“城与年”

插图本小引

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之夜,作《引玉集》的《后记》时,曾经引用一个木刻家为中国人而写的自传——

“亚历克舍夫(NikolaiVasilievichAlekseev)。

线画美术家。

一八九四年生于丹堡(Tambovsky)省的莫尔襄斯克(Morshansk)城。

一九一七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美术学院之复写科。

一九一八年开始印作品,现工作于列宁格勒诸出版所:‘大学院’,‘Gihl’(国家文艺出版部)和‘作家出版所’。

主要作品:陀思妥夫斯基的《博徒》,斐定的《城与年》,高尔基的《母亲》。

七,三○,一九三三。

亚历克舍夫。”

这之后,是我的几句叙述——

“亚历克舍夫的作品,我这里有《母亲》和《城与年》的全部,前者中国已有沈端先君的译本,因此全都收入了;后者也是一部巨制,以后也许会有译本的罢,姑且留下,以俟将来。”

但到第二年,捷克京城的德文报上绍介《引玉集》的时候,他的名姓上面,已经加着“亡故”

二字了。

我颇出于意外,又很觉得悲哀。

自然,和我们的文艺有一段因缘的人的不幸,我们是要悲哀的。

今年二月,上海开“苏联版画展览会”

,里面不见他的木刻。

一看《自传》,就知道他仅仅活了四十岁,工作不到二十年,当然也还不是一个名家,然而在短促的光阴中,已经刻了三种大著的插画,且将两种都寄给中国,一种虽然早经发表,而一种却还在我的手里,没有传给爱好艺术的青年,——这也该算是一种不小的怠慢。

斐定(KonstantinFedin)的《城与年》至今还不见有人翻译。

恰巧,曹靖华君所作的概略却寄到了。

我不想袖手来等待。

便将原拓木刻全部,不加删削,和概略合印为一本,以供读者的赏鉴,以尽自己的责任,以作我们的尼古拉·亚历克舍夫君的纪念。

自然,和我们的文艺有一段因缘的人,我们是要纪念的!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日扶病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