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三节从时间名词到语气词:时
banner"
>
假设语气词“时”
产生于魏晋时期。
如:
(1)若为众生演说法时,应先称扬佛之神德。
(姚秦·鸠摩罗什《佛说华手经》卷七)
(2)若失火时,若见虎狼师子猛害之兽,若见欲来级其头者,若见父母丧亡兄弟姊妹及诸亲友知识死者,见如是等种种愁苦之事,不惊不怖,亦不忧恼。
(后秦·鸠摩罗什《大智度论》卷七十六)
(3)若夜坐时,作月光想;若昼坐时,作日光想。
(姚秦·鸠摩罗什《禅祕要法经》卷上)
例(1)“若为众生演说法时”
指的是一种泛时的行为,即等于“若为众生演说法”
,“时”
的时间义非常弱。
例(2)“若失火时”
单从字面看,似乎既可以理解为“如果失火的时候”
,也可以理解为“如果失火”
,但是句末说“如是等种种愁苦之事”
,则可知“若失火时”
指的是“失火”
这一事件,而非“失火的时候”
,因而此句“时”
的时间义已经彻底丧失。
例(3)“若夜坐时”
“若昼坐时”
都指“夜坐”
“昼坐”
这一动作,而非时间。
假设语气词“时”
产生的标志就是一些“(若)VP时”
等于“(若)VP”
,而非“VP之时”
。
魏晋时期的假设语气词用例非常少,且全部出现于译经;南北朝时期用例有所增加,不过还主要限于译经。
如:
(4)若无佛时,有辟支佛,依其住止;假使复无辟支佛时,有诸五通学仙之徒。
(元魏·慧觉《贤愚经》卷五)
(5)太子若出城北门时,唯愿诸天,勿复现于不吉祥事复令我子心生忧恼。
既心愿已,遂敕御者,太子若出,当令乘马使得四望见诸人民光丽庄饰。
(刘宋·求那跋陀罗《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
例(4)“假使复无辟支佛时”
明显说的不是“没有辟支佛的时候”
而是“假使没有辟支佛”
。
例(5)“太子若出城北门时”
与“太子若出”
对举,可以看出“时”
的时间义已经极弱,而假设意味却很浓,删除了也不影响语义的表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副乡长林小冬晚上偶然遇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受到骚扰,仗义出手,解救上司于危急之中,就在女上司即将以身相许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