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二、语料的内部差异
banner"
>
上述语料包括史书、诸子作品、兵书、医书、法律等,因而本身也较庞杂。
换言之,虽然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反映战国末汉初时期的语气词概貌,但它们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
具体见表2-3:
表2-3语料内部差异
续表
1.从表2-3可知,不同语气词在不同文献中的出现频率有较大差异。
比如“矣”
,在《韩非子》中共出现了496例,而《六韬》中只有12例,即使考虑到篇幅差异(《韩非子》的字数是《六韬》的6倍多),“矣”
的使用频率《韩非子》仍将近是《六韬》的7倍。
再如“尔”
,主要出现于《公羊传》,其次则为《谷梁传》,而所调查的出土文献中竟然没有一例“尔”
。
2.战国末至汉初这一时段,语气词的出现频率是20.58‰,即每千字大约使用20个语气词。
当然,不同文献中语气词的出现频率也有差异。
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语气词的出现频率只有3.28‰,而《谷梁传》却高达35.47‰,是前者的10倍多。
这属于语体差异。
主要原因就是睡虎地秦墓竹简的语料多是律书、日书等,这属于典型的(正统的)书面语,而语气词却主要存在于口语中,因此睡虎地秦墓竹简的语气词出现频率较低也就不奇怪了。
并且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语气词主要是“也”
,如“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也”
(《语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副乡长林小冬晚上偶然遇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受到骚扰,仗义出手,解救上司于危急之中,就在女上司即将以身相许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