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语文不及格激发创作欲
banner"
>
大多数学文科的人都是因为语文底子好,作文写得好才选择文科的。
而梁小民这个出了几十本著作的作家,当年作文却是不及格。
梁小民出生于1943年,与其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小时候日子过得都比较清苦,精神生活就更贫乏。
然而梁小民是幸运的,当医生的父亲在解放初期可以拿到80元钱,以当时的生活水平来看,完全可以算是“小康人家”
。
更重要的是,父亲喜欢看书、买书,这让梁小民有了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
家境的富裕,让梁小民也有一些零花钱可以自主买书。
但这样一来,梁小民看书也就没有了目的性,失去了对阅读的渴望,虽然对古诗词比较喜爱,但由于当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的观点,他对语文和写作并不是太在意。
高一的第一篇作文使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这篇题为《记一次晋煤外运》的作文,语文老师给了他班里惟一的一个不及格,老师告诉他,数理化再好,如果语文不行,连自己的思想都表达不清楚,什么都没用。
老师建议他古文方面选读《古文观止》,现代文章则阅览《人民文学》和《文汇报》。
到了高一第二学期,语文老师建议梁小民读冰心、朱自清、魏巍、杨朔,于是梁小民就背这些人的文章。
高二、高三期间,由于每个语文老师对作文的要求各不相同,身为语文课代表的梁小民就在不同的语文老师指导下背不同的书,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写作兴趣日益浓厚,高考时梁小民报了文科,最终被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录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副乡长林小冬晚上偶然遇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受到骚扰,仗义出手,解救上司于危急之中,就在女上司即将以身相许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