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表达你的愤怒
banner"
>
很多时候,我们既能承认自己的愤怒,在愤怒情绪的指导下行事而又不会在言行上伤害别人。
在这方面,家庭交流教育专家经常强调“我”
的表达方式。
“我”
的表达方式强调的是你对他人行为所产生的一种感受,比如:
●“你答应要整理你的床铺,当我发现你还没有整理时,我感到非常生气。”
●“如果你不交作业,我会很担心你的成绩。”
●“播放音乐时,我不喜欢你把音量开到最高,这样我无法安心阅读。”
相反,通常情况下,“你”
的表达方式表达的是一种命令语气,比如:
●“发生了什么事?你为什么还没有整理床铺?”
有时候,“你”
不必出现,但表达的语气是一致的,比如:
●“我还需要说多少遍?”
●“这儿真是一片狼藉!”
骂人的话也属于“你”
的表达方式,比如:
●“是哪个白痴做了这等蠢事?”
想一想“你”
的表达方式里的相互指责:说话人强调的是行为者而不是他的行为。
在第4章里,本人说过一定要区分行为和行为者。
“我”
的表达方式强调的是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你的影响而不是行为者本人。
“我”
的表达方式可以防止防御行为的出现,从而避免了一场争吵。
一般情况下,能够对人与人的关系起到破坏作用的并不是愤怒,而是愤怒的孪生恶魔兄弟——轻视。
很多研究显示,虽然愤怒和分歧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依然会让人感觉自己是被他人尊敬的;最能破坏家庭关系的是轻视的行为——骂人、蔑视、默然如冰和满腔仇恨。
在我们的文化里,轻视和愤怒经常是相互交织的。
对于很多人而言,当父母生我们的气时,我们感觉父母在轻视我们:我们感觉父母不喜欢自己,或者,他们发现了我们的缺陷,这就是滋生完美主义的土壤。
虽然解开愤怒和轻视的纠结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解决办法。
在这方面,使用“我”
的表达方式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避免了言语的中伤和相互指责。
放弃争斗并不代表你永远不会生气,你需要做的是承认自己的愤怒情绪,而当斗争在持续、愤怒让你无法释怀时,你就必须要放下你那一端的绳索。
我终于明白…秉性善良比行事正确更为重要。
——安迪·鲁尼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在无尽的宇宙一个银球从天而降,为地球带来了改天换地的科技力量,为了得到数之不尽的科技,银球内里化为第二世界为名宇宙之匙。不论各国家,还是名声赫赫的国际金融巨鳄,连带无数的精英们,天骄们...
...
...
...
...
本是上门女婿,受尽白眼,意外中发现右手能鉴宝,从此一手走遍天下,走上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