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因为出乎意料,当然难忘
banner"
>
记得有一次我们学识字,遇见了很多带虫字旁的生字词:
“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原本,他带着我们读几遍,分析一下字形,就可以过去了。
可是读着读着,他的声音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听不懂的发音,不知道在说什么。
看我们一脸茫然,他坏坏地笑着说他刚才念的是方言,说的是这些东西在他老家的称谓,他再读一遍,让我们仔细听,猜猜看是什么。
有些比较容易,听着音估摸着我们能猜出来:
“织主”
(音),我们猜是“蜘蛛”
。
他笑着说对了。
有些就难一点了:
“胡杨贴”
(音),猜过几遍后,我们确定是“蝴蝶”
,他夸赞我们厉害。
可是,更多的就不知所谓了:
“卡玛露”
(音)是什么?
“洒样”
(音)是什么?
“你子”
(音)是什么?
“含却”
(音)是什么?
他的家乡方言很土,音很重,猜起来真不容易。
我们索性瞎蒙,一个个兴致勃勃。
猜完他的之后,有人说也要讲自家方言,不过,只有小Q、小Y、小X同学上来秀了广东话、江苏话和东北话,其他人都不会说方言,只会说普通话了。
想想真可惜。
这节课带给我很大的冲击,直到我长大了稍懂事一些之后,还会记起那节课上方言的声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要他用家乡方言读童谣“唐僧骑马咚哩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那浓重的方音,那自由奔驰的语言节奏,像鼓点一样敲击着我的心。
每到这时,我总不免想得很远很焦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很多民族的东西会丢失;科技的高度发达,民间的东西会丢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域文明也在逐渐萎缩,我们的长辈那一代是边长大边抛弃,我们这一代,抛弃得更彻底,且毫不留恋、毫不在意。
在他的课堂上,这些不经意的尝试,悄悄透露了他心中的一些小秘密——且把方言拾起,找回我们失落的根。
曾经在电台节目里听到过主持人对他的采访,主持人问他寒假怎么过,他建议带孩子回老家,多接触乡间保存得相对完整一些的民俗文化。
随后,主持人邀请他用方言说一段忙年的童谣,他张口就念“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声音清亮,乡音浓重,没有丝毫的扭捏。
乡音朗朗中,时光恍惚,童年的记忆一定填满他心头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在无尽的宇宙一个银球从天而降,为地球带来了改天换地的科技力量,为了得到数之不尽的科技,银球内里化为第二世界为名宇宙之匙。不论各国家,还是名声赫赫的国际金融巨鳄,连带无数的精英们,天骄们...
...
...
...
...
本是上门女婿,受尽白眼,意外中发现右手能鉴宝,从此一手走遍天下,走上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