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后记
banner"
>
前一时有人提到我出版于1990年代初的《北京:城与人》与《地之子》,认为后者似乎较前者厚重;但由媒介反应和读者接受的情况看,前者受欢迎的程度远在后者之上,不知何故。
我回答说,两本书的写作,投入确有不同。
写《北京:城与人》,缘起只是几篇1980年代初的“京味小说”
。
在我的学术作品中,这本书写得最轻松,甚至没有做必要的文献准备。
它的“受欢迎”
,多少由于机缘——出版时恰逢“北京文化热”
。
后来“北京”
、“城市”
热度不减;而对于农村的关注度却在下降。
还说《城与人》之后,我至今保持了对“城市”
的兴趣,旅行中往往持“考察”
态度,对近几十年的“城市改造”
怀了忧虑。
收入本书所在“系列”
中的《世事苍茫》一辑,其中的《城市随想》与纪游诸作,就可以读作“城市忧思录”
的吧。
在我的学术作品中,《城与人》是被认为好读的一本。
我曾经说起过,学术写作中,我会不由自主地向研究对象趋近。
这本书即偶用口语,沾染了一点“京味”
。
此书的读者,不难由征引文字,了解著者当年的阅读状况,以至1980年代的某种风气,即如引西书、用西典,食洋不化;无论“古希腊”
、“法国”
、“拉丁民族”
,还是“酒神”
、“日神”
,以至“欧洲中世纪”
、日本的“物之哀”
云云,无不一知半解。
薄弱的知识基础却无妨于写得兴会淋漓,以至我自己回头去读,会觉得饶舌,尤其想到那时1980年代已到了尽头。
这以后写作愈趋敛抑,习于删繁就简,才对当年的书写方式感到了陌生,对那一种工作状态,有了淡淡的怀念:看来写《城与人》时的我还不甚老。
北京师范大学版的《城与人》,选用了沈继光先生的近二十幅摄影作品。
结识沈先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作为媒介的,正是这本书。
沈先生那时在拍摄京城的胡同,后来又拍摄“老物件”
,拍摄乡野,成绩无不可观。
“城市改造”
早已将京城的胡同大片抹平。
再过一些日子,本书所描述的现象,不知还能否搜寻到相应的“实物”
作为见证?
赵园
2013年12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重生在封神大战之前的上古时代,李长寿成了一个小小的炼气士,没有什么气运加身,也不是什么注定的大劫之子,他只有一个想要长生不老的修仙梦。为了能在残酷的洪荒安身立命,他努力不沾因果,杀人必扬其灰,凡事谋而后动,从不轻易步入危险之中。藏底牌,修遁术,炼丹毒,掌神通,不动稳如老狗,一动石破天惊,动后悄声走人。本来李长寿规划中,自己会一直躲在山中平安无事的修行成仙,直到有一年,他的老师父静极思动,又给他收了个师妹回来ps暂时不开新群,五群(1o98711961)壹群(474o95492)2群(836797636)3群(398929196)肆群(1o71o59242)贯彻到底,轻松修仙!...
...
...
...
男主宠女主,宠成小公主秦家那颗小白菜,除了秦淮谁都不能拱!那不是他妹妹,那是他的命!来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丰逸先生真的,谁拱跟谁急!来自前排强势围观的程熙先生余生死了死前匆忙的梳妆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