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致闻家驷
banner"
>
驷弟:
我答应你两星期前回信,直到现在才实行,真对不起。
我现在可以批评你的笔记了。
王光祈所讲外国人居室陈设华丽底原因未必尽实。
这些只是相对的说法,未必是绝对的。
你说外国的社会经过艺术化,更不实在。
你又说中国美术向来不发达。
“向来”
当改为“近来”
。
唐宋之美术之发达据西人之考据真是无可比伦。
江浙人宁饿着肚皮穿好衣服,他们这一点确乎是比较的可取一点。
若说中国人十分轻美术也不对。
诗在各种艺术之中所占位置很高(依我的意见比图画高),但诗之普遍诚未有如中国者。
在中国几乎无处没有诗。
穷家小户至少门联是贴得起的。
门联上写的不是诗是什么?至于从前科举时代,凡是读书过考,谁不要会作几句诗。
至于读诗更是普遍了。
《唐诗三百首》《千家诗》一类的课本西方是找不出的。
东方之具形美术(即图画、雕刻、建筑)所以比较地不发达,而文学反而发达——这亦非偶然。
图画等艺术须耗费物料甚多然后才能完成。
中国人物质文明不发达,故多费物料即成奢侈,盖物质不发达,不能浪费也。
文学或诗之创造可以绝对不依赖于物质。
我能作一首诗,口里念出来,我的诗就存在了(连写都不必写)。
但图画必依赖笔墨纸等物而后存在。
仅一概念不成图画也。
中国人穷,花不起钱,诗却可以尽量地做,毫无消耗。
诗是穷人底艺术,故正合物质穷困的中国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贱视具形美术,因为我们说这是形式的,属感官的,属皮肉的。
我们重心灵故曰五色乱目,五声乱耳。
这种观念太高,非西人(物质文化的西人)所能攀及。
我现在着实怀疑我为什么要学西洋画,西洋画实没有中国画高。
我整天思维不能解决。
那一天解决了我定马上回家。
有一个多月没有作诗。
上星期作了一篇批评郭译莪默底文,寄回国来了。
我希望第五期的《创造》可以登出。
听说《清华周刊》底文艺增刊要登我的《忆菊》,你看见过否?这是我的一篇得意之作,朋友们懂诗与否的莫不同声赞赏。
你爱读否?
寄钧弟底信看见否?草此,便问 近好!
兄多
二,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