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酸梅汤的那一“舀”
banner"
>
老北京有个“信远斋”
,位置在宣武门外的琉璃厂,专卖的东西有两样,一是红果蜜饯,二就是酸梅汤。
后者是专在夏天卖的,这汤怎么酸甜适口就不说了,咱专说它怎么卖。
当年是用一个宫里用过的大瓷缸,上边有很漂亮很细致的花纹。
擦干净之后,把做得的酸梅汤倒进去。
然后四围用冰镇上,得镇一天以上,让它凉透了。
单说卖汤的这位小伙计,人长得精神不说,还得一身短打扮。
手里一根用竹筒做的提子,顾客要时就用它舀。
顾客进门,伙计得先搭话:“这位爷,您来碗尝尝!”
一边说着,同时就用这提子去舀。
那动作是有程式的,得干净利落,得让进门的梅兰芳、尚小云们看了舒坦。
等满碗的酸梅汤递给顾客之后,掌柜的似乎就应该“出台”
啦——真是名伶来了,不妨问人家近来正在排什么戏。
要是老资格的文化人来了,就不妨问近来读什么书……
昔日喝过“信远斋”
酸梅汤的人,总不会忘记那一“舀”
。
“舀”
位于高处,是远景,那伙计一碗接一碗给顾客盛着。
掌柜位于水平线上,是近景,和四面的客人周旋着。
远景“加”
近景,合成为一幅伸缩有致的文化景观。
“信远斋”
早就搬出了琉璃厂,但生产的酸梅汤依旧在各处的食品店代销。
通常是盛在圆形的玻璃缸子里,服务员穿什么的都有,面对顾客是干巴巴的一声:“多少?”
顾客态度也差不多:“半斤吧。”
服务员手中使什么的都有,很干脆的:“给!”
顾客交钱,拿东西,走人,一整个过程也就完结。
明明还是“信远斋”
的东西,论质量比当年一点不差,但从顾客心里去感受,酸梅汤明显变了味儿。
我想,作为老字号的东西,在卖的方式上还应讲究那一“舀”
——只要坚持的时间一长,它潜在的影响就会出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他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他有绝世无双的战力和医术,但为报恩,褪去荣耀,忍辱五年,却发现自己报错了恩情黄泉一怒,伏尸百万黄泉出征,寸草不生!看他如何挽回真爱的芳心,纵横都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