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五篇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性
banner"
>
马克思关于人、社会、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可以说已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了出来。
[1]不过,生活过程、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些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各种概念的具体展开,以及唯物地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概念框架的形成,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的。
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同德国的哲学家们论争的过程中,为了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立场而写作的战斗性著作,其中展开的各种唯物史观的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作品性格所导致的局限。
第一,这些概念是通过论争获得的;第二,即使马克思像第一篇(费尔巴哈篇)一样,积极地陈述自己的立场,这些相关论述也不一定就是十全十美的、归纳过的结论;第三,虽然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上确立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但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是,它是否能算作是完成品,是不是之后还有发展可能的未完成品,还处于形成的途中呢?
所以,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展开的各种概念,我们不能轻易地一般化,而是有必要站在它们被提出的思想史的背景上来确定它们的意义。
[1]20世纪60年代前半段之前,学界一般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只是早期马克思的思想。
阿尔都塞和广松涉继承了这种看法。
对此,畑孝一、服部文男、细谷昂、岩渊庆一、汤田胜、渡边宪正等人尝试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理解唯物主义的人类观、社会观的努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燕京大少王东被女友和兄弟联手陷害锒铛入狱,家破人亡,却在狱中遇到高人,习得一身逆天医术和武功。五年后,王东出狱,整个世界都因他而颤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