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苦难与同情
banner"
>
任何一个动物受到棍棒的猛击,都会号叫和逃跑。
这说明它感觉到痛,但不感到苦。
人不同,人意识到痛苦。
痛苦就是一种对物理或心理打击的自觉意识,是对痛的心理感受。
人不仅能感受自身的痛,而且能感受到别人的痛,对别人的痛的感受就是同情。
也就是说,人能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力图制止或减少别人的痛苦,给受难者以物质或精神的援助。
人是有感情、有同情心的。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1]这当然不是说人性本善,如孟子讲的见孺子落井就天生有恻隐之心。
如果这样,人天生是人道主义者。
其实并非如此。
人的同情心,是以社会领域中人与人的依存关系为基础的。
因此境遇相同的人,容易产生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半是怜人,半是自怜。
在特殊情况下,不同阶级的个别成员相互同情的事是有的。
对苦难、对疾病、对悲剧性的事,不少人怀有同情。
这是基于人的类意识,即意识到我们是一个类即人类。
可是这个类意识并非以人的本性为依据,而是以人对自身社会本性的意识为潜在动因的。
我们是同一个民族因而有民族感情,我们有同一个国家因而有同胞感情,我们都是人因而有一种社会感情即作为社会存在物的认同感。
这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是文化、道德、教育的结果,并非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因此当社会失范、利己主义占上风时,同情心减弱甚至见死不救、集众围观的事情屡见不鲜。
这是文化素质问题、道德水平问题,是经济意识过分强化、经济与道德关系失衡的表现,而不是人性问题。
从人性出发来改变社会,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来改变人性,只能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1]《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5卷,1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
开局一口锅,一破屋,苏祁来到这纷乱无度的世间,从穷蝉少年做起,自此浩大江山,何为前路。是龙袍加身,引天下大势,是求天问道,寻一世长生,亦或是小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