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二秦汉以后史官制度的演变(第1页)

二、秦汉以后史官制度的演变

banner"

>

汉承秦制,至武帝时置太史令,以司马谈任其职。

谈卒,其子司马迁继其任。

司马氏父子,是为西汉著名史官。

迁卒,知史务者皆出于他官,而太史不复掌史事,仅限于天文历法职掌范围。

这是古代史官职责的一大变化。

汉武帝置史官,除太史令外,似在宫中置女史之职,以记皇帝起居,故有《禁中起居注》,东汉因之。

后世以“起居”

作为史官的一种职掌和名称,与此有很大关系。

东汉时,以他官掌史官之事,如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

三国魏明帝置史官,称著作郎,隶属中书;晋时,改称大著作,专掌史任,并增设佐著作郎8人,隶属秘书。

南朝宋、齐以下,改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齐、梁、陈,又置修史学士(亦称撰史学士)之职。

十六国、北朝,大多设有史职,或有专称,或杂取他官;其体制、名称,多源于魏、晋而有所损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形成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

撰述尤为兴盛,故史官当中,名家辈出,被誉为“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

[8]。

其间,关于起居之职,魏、晋以著作兼掌。

北齐、北周,著作、起居二职逐步分开。

隋炀帝时,以著作如外史,于内史省置起居舍人如内史。

唐代,因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乃趋于规范化。

史馆以宰相为监修,称监修国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参加撰史,称直史馆。

著名政治家房玄龄、魏徵、朱敬则,著名史学家刘知幾、吴兢,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著名诗人杜牧等,都先后参与过史馆工作,并担任了各种修史职务。

自史馆设立而以宰相监修史事,由是著作局始罢史职,这是古代史官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

唐初,于门下省置起居郎,后又在中书省置起居舍人,分为左右,对立于殿,掌起居之事,故有时也曾称为左右史。

其所撰起居注送交史馆,以备修史之用。

五代迄清,史官制度多因唐制而各有损益,其名称虽因代而异,而职掌略同,其中以宋、清两朝较为繁复。

宋有国史院、实录院、起居院和日历所,各有史职。

辽有国史院,金有国史院和记注院,元有翰林兼国史院,明以翰林院掌史事。

清以翰林院掌国史、图籍管理与侍读等职,以国史馆、实录馆掌纂修事,以起居注衙门掌起居之事,其史职则多以他官兼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天医出狱

天医出狱

燕京大少王东被女友和兄弟联手陷害锒铛入狱,家破人亡,却在狱中遇到高人,习得一身逆天医术和武功。五年后,王东出狱,整个世界都因他而颤抖...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