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十章前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banner"
>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美学的展开和深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卡尔·科尔施于1930年重版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著作中的一篇题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问题的状况》的增补材料中,主要指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以卢卡奇、科尔施为代表的与俄国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思想倾向;50年代中期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中将这一概念阐释为在卢卡奇影响下出现的与列宁主义相对的、从人本主义和社会历史批判角度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潮;70、80年代佩里·安德森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修正和扩展,把“二战”
以后出现的带有新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派别也归入其中,而且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主体转换和区域的转移,关注点集中到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
可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
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历史性概念,但即便如此,这一概念还是具有确定的“家族类似”
。
首先,它有明确的地域性特征,传播、盛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次,它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内涵,以马克思主义自居,坚持批判资本主义及其文化,又与苏俄正统马克思主义不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主张用各种西方现代哲学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再次,它有完整的世代谱系,经历了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第一代,以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列斐伏尔、弗洛姆、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以及以詹姆逊、伊格尔顿等为代表的当代欧美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最后,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间具体理论观点不同、甚至截然对立,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又具有相同的理论关注点,比如关注异化问题,强调审美与艺术的否定和批判功能等。
要之,“西方马克思主义”
又是一个具有地域性质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概念,当今学界一般把出现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而又与苏俄正统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和思潮统称“西方马克思主义”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
开局一口锅,一破屋,苏祁来到这纷乱无度的世间,从穷蝉少年做起,自此浩大江山,何为前路。是龙袍加身,引天下大势,是求天问道,寻一世长生,亦或是小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