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德经》
banner"
>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本章中老子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自然主义的价值观。
哲学家是未来的先导,老子哲学是未来时代的哲学理论。
作为哲学家,老子比统治阶级官僚和剥削阶级的新富都要看得远。
他已经脱离了奴隶主贵族,也不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同情人民,忧人民之所忧,是中国历代正直知识分子的特性。
老子所关心的是人,他希望和追求的不是维护什么奴隶制,而是维护人的自然真朴的本性。
在本章中,老子总结历史,指出人类纯朴自然本性丧失的历程,提出回复人的自然本性的道路。
老子认为人的道德经历了道—德—仁—义—礼的历史演变。
离开自然纯朴越来越远,虚饰矫情的成分越来越多。
在大道流行的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食其力,并不知道领袖人物对自己有什么恩赐,领袖人物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功劳于人民。
人人平等,讲的是真话,做事无需伪饰。
后来人与人之间有了亲疏之分、贵贱之别、利害之争,不再能自由说话,不再能遂情做事,大道隐失,代之而起的是各种礼律、规则,而且愈来愈形式化。
人们在规则中行动,并非出于真情,而是为了生存和名利,人性由真变假,人情由实变虚。
为了变化人性,唤回人性的自然,老子要求人们做上德之人。
老子深知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具有自然之性的上德之人,是不现实的。
他也提出了上仁、上义,并指出了上德与上仁、上义之间的差别。
指出这种差别,是为了使人们能够一步一步朝着消除这些差别的最高境界去做。
总之,老子呼唤的不是奴隶制度,而是真纯的自然人性复归。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燕京大少王东被女友和兄弟联手陷害锒铛入狱,家破人亡,却在狱中遇到高人,习得一身逆天医术和武功。五年后,王东出狱,整个世界都因他而颤抖...
...
...
...
...